随意举多少个例子,一窥剧本的强迫症吧!
又比喻,全片架构是公路电影,却用地理上的南北来响应政治上的南北对立。
而偏偏就是这样的构造细节,只管循序渐进却结构精巧尺度完整,自然带出了全片谨慎。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舍得做笨功夫的电影,即使不是灵气暴发的好片子却胜过好电影!
比方,白人男主角是意大利的底层看场子的,而黑人主角则是本土到苏联学习的古典音乐蠢才,移民被视为本土,本土却被认为是移民;
再比如,每件小事都有对应,甚至连警察查车也分辨了对破类别。
从电影编剧的角度去看,《绿皮书》极其规整,也极其完美,几乎利用了所有经典手段来实现这样一个本身就存在赫然时代特点的故事。兴许故事并不见得太杰出,然而,导演在尊重一剧之本上的严苛,赋予了电影时光过程上的优美跟流畅。咱们不要忘记,视觉艺术,看是核心,看的时间进程则让艺术魅力在另一个维度上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剧本的视觉还原是如此重要的起因。如果不能在节奏感上操纵这个时间的魔术,那么目前的任何电影都面临观众离开的难堪。然而,《绿皮书》是一个让人坐得住的电影。